红外CO/CO₂分析仪是监测一氧化碳(CO)与二氧化碳(CO₂)浓度的核心设备,广泛应用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、工业燃烧优化及环保排放监测。其检测精度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评估(如CO中毒风险)与能效管理(如锅炉燃烧效率),而校准与标定是保障数据准确性的核心环节。
一、校准与标定的必要性:
红外CO/CO₂分析仪基于气体对特定红外波长的吸收原理工作(CO对应4.65μm,CO₂对应4.26μm),但长期使用中,传感器灵敏度会因环境温度波动、光源老化或滤光片污染逐渐下降,导致测量偏差。例如,冬季低温环境下,探测器响应速度变慢,可能使CO读数偏低;而工业现场的高粉尘环境会加速滤光片污染,使CO₂测量值偏高。此外,仪器在运输、存储或长时间闲置后,内部电路参数可能发生漂移(如放大器增益变化),进一步影响数据可靠性。因此,定期校准是修正这些偏差的关键。

二、校准与标定的核心步骤:
准备工作: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校准气体(如CO标准气体:0ppm、50ppm、100ppm;CO₂标准气体:0ppm、400ppm、1000ppm),确保气体纯度>99.99%且压力稳定(通常为0.1-0.3MPa)。校准前,将仪器置于标准环境(温度20-25℃,湿度40%-60%)中静置2小时,使内部元件达到热平衡。
零点校准:通入零点气体(如纯净氮气或经催化处理的空气,确保CO/CO₂浓度<1ppm),调整仪器显示值为0(或接近0的允许误差范围,如±1ppm)。此步骤用于消除背景干扰(如传感器零点漂移或环境气体残留)。
量程校准:依次通入不同浓度的标准气体(如CO 50ppm、100ppm;CO₂400ppm、1000ppm),待读数稳定后(通常需30-60秒),对比仪器显示值与标准气体标称值。若偏差超过允许范围(通常CO±2%FS,CO₂±1%FS),通过仪器内部的校准菜单调整增益系数(如输入标准值后让仪器自动计算修正参数),直至显示值与标准值一致。
三、校准周期与维护:
一般建议红外CO/CO₂分析仪每3个月进行一次常规校准(用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的低精度场景)或每1-2个月进行一次高精度校准(如工业燃烧控制或环保执法)。对于长期连续运行的仪器(如电厂烟气在线监测系统),需增加校准频率(每周一次快速零点校准+每月一次全量程校准)。此外,每次校准后需记录数据(如校准时间、标准气体浓度、仪器显示值及修正系数),建立“校准档案”,通过趋势分析预测传感器老化程度(如连续多次校准偏差增大,提示需更换传感器)。
通过严格的校准与标定流程,红外CO/CO₂分析仪可将测量误差控制在±1%以内(高精度场景),为人体健康防护、工业能效提升及环保合规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。